协助完成核酸采样52000人次,开出门诊处方1465张(人次)、接听电话咨询上千次……这是连续20多天的时间里,西北师大校医院的“白衣天使”们记录在册的一组数字。
在他们中间,年龄最大的超过60岁,退休后又被返聘,年龄最小的刚刚大学毕业。20多天来,他们将家安在隔离点、分诊点、办公室里,用24小时轮班值守,将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记在心里、扛在肩上!
早晨8:00,46岁的校医院主治医师董翠珍准时来到预检分诊点与同事交接,他们需要详细将24小时内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发展、用药量、注意事项核对登记。“预检分诊点需要医生24小时值守,经常要在凌晨将发热学生送至指定医院的发热门诊,经分诊初步筛查排除疑似新冠后,方可接回校医院临时留观点。在留观点,还需要我们对他们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诊断医治,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。”董翠珍说。从疫情发生以来,她就和同事们“战”在一起,举全力、用真心医治患者。即使从校医院到她的家中仅需要一分钟不到的路程,20多天的时间里,她却没有回过一次家,见过一次家人。
“看到他们这么辛苦,人员又这么紧张,我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,我怎么忍心!”58岁的易敏是西北师范大学校医院的退休护士,看到同事们的艰辛,她重新披上白大褂上了一线。
消毒灭菌、分诊答疑,已经退休四年多的易敏重新干起“老本行”,依旧手脚麻利。有了她的帮忙,不仅为校医院的工作减轻了不小的负担,同时也为医院里的年轻护士树立起了榜样。
除了日常工作,他们还特别关心发热留观的学生,送餐送水、聊聊家常,让“心里没底”的学生安心,成为了学生们口中的“暖心阿姨”。一次,一名独自居住在家属区的考研学生,因为发烧被送到分诊点留观,没有家属能为他送来一日三餐,董翠珍便和同事们把自己的饭菜匀出来给他,在查看病情的过程中与他们聊天,在朝夕相处间成了很亲密的朋友。
“他们也就十几二十岁,就像我的孩子一样,我作为长辈,总是想着帮助他们。”易敏说。
而在另一边的隔离点上,作为隔离点医护人员的段黎芳、杨娟霞从3月14日日开始一头“扎”进隔离点开始,就再也没有离开过。3月初,兰州出现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。学校部分学生被确定为密接和次密接者,需要在专家楼隔离。段黎芳和杨娟霞奉命前往专家楼负责49名隔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健康监测。
“防护服一穿就是四五个小时,每天需要更换三次,一次更换花费十几分钟,换下来的防护服上布满了汗珠,整个人像从水里面捞出来的一样。还要每天数次帮学生核酸采样、测量体温、送饭送水……早中晚才敢喝水,中间不敢喝一滴水,总怕耽误时间。”杨娟霞说。不仅如此,由于长时间戴口罩、穿着防护服,她们的手上、脸上都印着明显的勒痕。
工作之余,段黎芳和杨娟霞成了大家心中的“知心大姐姐”。“虽未见过您美丽的容颜,却深深记住了您的声音与名字。”一名退伍大学生隔离结束后将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,并且留下了感谢信,上面这样写满了他对医护人员难以言尽的感谢。段黎芳也总是牵挂着、关心着隔离结束的学生。“虽然相处时间没多久,但在这过程中我觉得他们就像我的弟弟妹妹们一样。”段黎芳说。
不仅仅是抗疫的第一线,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关键点上,他们的身影也从未缺席。
“核酸检测的时候,全院人员都扑在一线,一天站下来腿都是肿的。晚上回来还要登记数据,对接部门处室,时常为咨询的人提供意见和帮助,这都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绪,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做出处理。”47岁的主管护师李宇涛也一直坚守在校医院“承上启下”的关键岗位上,详细地记录着每一项数据、每一个信息,在她的办公桌案头上,仅仅是记录发热病人的记录册就有满满当当的5本,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个病人、每一次体温变化和处理方式。
“现有的医护人员中90%都是女同志,其中家中有两个小孩的就不在少数,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身兼数职,一天24小时连轴转。作为医护人员,这是我们战之必胜的职责所在,更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使命!”校医院院长任平坚定地说。
(文/文博 李培杰 编辑/张森鑫)